终于盼来了中秋国庆双节,有几天假,心里最想的是要回老家,看看我的妈妈,还有曾经的足迹。
  
  
  走了一条和以前回老家不一样的路,为的是想去看看自己曾经读书的地方,
  
  走出城里,乡村的秋色扑面而来,树是绿绿的,壮壮的,或一片片的铺开,或一笼笼的簇拥着,依偎着。清新的空气从它们那儿散发出来,让人神清气爽,乡野的景致非常宜人,感觉随处都可有农家乐。
  
  近俩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那里承载着许多像我一样青涩年华,梦想的纯真,清苦而甘甜。绕着一片田土,走近了学校校门,两旁的松柏依然那么郁郁葱葱,那树下,曾经有我们晨读、谈心交流的身影喔,还有我们毕业留念照相的笑样呢,虽然都是黑白的。
  
  大门掩着,走近一看,是关着的,伸头进去看看,操坝还是那个操坝,树也还是那些树,只是堆满了别的东西,很是凌乱,再看别的门,也关着,只有那红砖墙和灰瓦依然闪亮着,赶紧用手机拍了几张,在校门外,就着那灰红,还有绿的树。同学找到了他们的教室,而我的教室在下面一排,只能感觉到在哪里,就是看不到也点不出。
  
  另个叫我们都激动的地方,是附近的一小山坡,一埂埂的桑树,象征了纯真少年的美好。我们常常是在放学后,简单吃点饭,也就是咸盐菜或豆瓣就着天天如此的红薯饭,然后大家手里拿上一本书,一溜烟往山上跑,谁要跑在前面,谁就会异常得意和满足。最是那周末时候,拿上一本书,慢慢的钻进桑树笼里,或叽叽喳喳说话,或津津有味读书,吸天地之灵气,览书本之精华,读书散心俩不误,然后会心满意足的回到教室里,继续为那时代的跃农门而拼搏。
  
  其实这学校已经废弃,新校在山坡下的一平地凹里,白色大气,相当规整,配套设施完备,还有为留守学生准备的住校设施,展现了新时代对教育的投入和关怀,但抵不过那灰瓦红墙对我们的诱惑
  
  来到河边,近到了那时候我们回家、到校必经的渡口,已经非常平整宽敞的水泥地面,可以很顺当的上下船,而我们那时候得小心翼翼的下段坡坡,小心翼翼的踩个合适的石头踏上船舷,摇摇摆摆的站在撑杆乌篷船上,没有现在的机器声哦,仔细看看,驾船的小伙子和以前撑我们过河的大叔有几分相似,悄悄一问,果然是那大叔的儿子,留着些许的胡子,告知我,已经是人到中年的故乡过客
  
  河面上没有了那时候满地的银色河沙,也没有那随处可拾的鹅卵石了,他们被装上大卡车,驶入现代化建设中的城市里,为城镇化建设奠基铺路了;那用薄薄的石片打水漂的游戏,也基本没有了
  
  剩下的是宽宽的水泥路,路边有比以前多许多、好许多的房子,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到我的家乡,乡乡通公车,家家通公路,通讯也从三通到了五通,还装上了简约节能的沼气设施,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和锅盖式电视网路信号设施与蓝天同傲,和太阳齐辉。农用设施家家齐备,不用再跑很远去磨粉加工了,人畜相对隔开,不用再像以前和人畜同在一屋檐下了,冰箱洗衣机大电视大气的摆在屋子里,饮用水已经实现了管道到家,方便省事还绝对安全无污染,不用每天跳水吃了;屋里屋外是光滑的水泥地,干净整洁也方便晾晒储存粮食,许多家门前或停着125摩托车,或停着靓丽的轿车,旁边还有孩子的自行车,玩具车,让人叹服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日子不亚于神仙啊!少有看见那时候多许多、好许多的人们了,打工潮把他们中最活力的部分带进了也同样在翻天覆地的变化着的城市建设中去了。
  
  越走近老家,越感觉那山坡怎没有我小时候感觉的那样高呢?是我现在长高了,还是那山真的变矮了呢?突然觉得,自己好渺小,小成了一粒沙土,消失在那沧海桑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