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喜欢每天安静地走路,安静地上班,安静地工作,安静地做自己想做该做的事情,安静地回望走过的路。如此:淡淡祥和常自存,心境坦然如止水;心无杂念神气定,身处闹境心自静;真好。因为,心安万事明,静心见性偈[jì]。于静心中,打开记忆闸门,追随着浅浅的过去,回放或深或浅的影像,看看有多少次的失足,多少次的错过,又有多少次的一帆风顺,多少次的笑在最后。再看看什么时候身上沾满了世俗的气息,什么时候美丽的精神家园荒芜得杂草丛生,什么时候拿笔的手淹没在哗哗作响的麻将声中,什么时候读书的眼睛迷失在彩票的走势图里,什么时候虚伪的职业笑脸取代了真诚的微笑,什么时候丢失了心静的自己。究竟,是世事改变了我,还是我改变了自己?忆悲、忆喜,思成功、想失败。在静境中反省着、审视着、惭愧着,有多少片段应该留存、冲淡、遗忘、丢弃?忘却的,是那些本应丢弃的记忆;留下的,是那些笑看风云际会的坦然,是那些旁观世事变换的淡泊。这样,自己的灵魂就在蜕变、升华中。
静,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享受,亦是人生阅历达到一定高度的境界。儒家提倡的“独善其身”是一种宁静,道家提倡的“解纷和光”亦是一种宁静,而禅学里的“见性忘情”又何尝不是一种宁静?心如止水,是灵魂历练轮回之后,对自我及人生重新认知后的一种处世态度。面对喧嚣、残酷且无奈的现实生活,守住心静,以淡淡的心态来对待必须面对的滚滚红尘,是明智的修身选择。
陶渊明曾作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心中世外桃源的意境,静由心生,有一则故事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一个人坐在海边钓鱼,一个青年人走过来问他:“你为啥不用网打渔呢?”那个人亦反问:“打鱼干什么?”“鱼打多了可以去卖呀?”“卖了鱼干什么?”“有钱了,你可以买一条船,打更多的鱼,然后换一条大船,到深海去打鱼。”“然后呢?”“然后,你就可以指挥着你的船队去到更远的地方捕鱼”“然后呢?”“然后,你就可以静静的在海边钓钓鱼了。”那个人笑笑说:“我已经这样了呀!”----可见,诸般经历拼搏之后,还是要回到平淡,在静谧中欣赏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才能谱写出生命中婉约的乐章。
花儿是安静的,默默地开,默默地落,笑看着人间的千姿百态。世间纷扰和繁杂,只是调味一下生活而已。走过了的,发生过的,一切皆在回忆里淡淡的品味。
云儿是安静的,无声无息的卷,无声无息的舒,笑看着人间的风尘起落。繁华与凋零,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已。过去了的,留下来的,一切皆是当时的心情。
人更如此,心静自澈,像无云的天空一览无余,平静之水照出物,品格之高视物轻。心静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一种摒弃了所有诱惑的状态;就能不慕虚名,不图钱物,坦然面对成败得失;就能清洁廉明,秉公处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为名利的得失而做损己之事,不为物欲的诱惑而生害人之意。
每一个寂静的夜晚,洗尽铅华,卸下一天的忙碌,坐在书房里,关上门拉开窗,一个人静静地看自己爱看的文学作品,书本的、网上的都可以。星月陪伴着,清风吹拂着,品古看今。体验字里行间里的沧海桑田、爱恨情仇,体会“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思绪,在脑海中流淌,智慧之光,偶有闪烁。古人倡导的这种心境、这种胸怀,在物欲横流、唯金钱地位是从的年代里,显得尤为的难能可贵。读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与参悟,也让心绪变得轻松、愉悦。携书一本,邀为伴侣,挑寂静之地,沐浴阳光,摊书静读,隽永意深。不时再抬头看看天,看看眨着眼睛的星星,有着明朗脸膛的月儿,回味着一直演绎着的千里婵娟、吴刚伐木的传奇故事;若再有一颗流星闪过,这种静雅的景致与书中的情节融洽为一体,多惬意。读书,让我在人前多了一份自信,人际间多了一份开阔的心胸。无论是昨日的青涩,今日的淡然,皆为可意会也可言明的如咖啡般醇浓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