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6日(农历8月18日)凌晨3点50许,我们亲人中年龄最长者,我们敬爱的外祖母,在走完了自己八十五年的生命历程后终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睡去了。从这一刻起,我们在人世间少了一份牵挂,而在心灵的天堂里却多了一份敬畏与愧疚!
  10月8日中午,在走完了故乡一切丧葬礼俗之后,外婆的棺盖被永远地盖上了,从此我们阴阳两隔,竟成永诀。在离大舅家不远的排碱沟边上,一座新土的三尺坟茔被定格在那里。这就是外婆生命的最后归宿。千古伤心,苍天可鉴。她老人家离开的那天,原本晴朗的天空落下了雨滴;起灵入葬的那天,雨停了,天依然阴着,招魂幡在风中被刮得呼呼作响。村里的长者说,“你婆一辈子是个好人,老天爷下雨,这是她修来的!”
  记得还是我在上大一的时候,外婆当时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因为上楼梯时不小心摔倒,当时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单,要家人准备后事。后经全力抢救,虽然逃脱了死神的魔掌,但已无法行走,一直瘫痪在床。我先后写了《外祖母的记忆》和《无题》并序两篇文章,为外婆恓惶的晚境痛彻心扉。尤其是她去世前的这几个月,患上了严重的褥疮,每次换药都疼痛难忍,每一想到这里我都禁不住流下伤心的泪水。尽管我们谁都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然而血浓于水,骨肉相连,对至亲的人的离世怎么还能那么理智呢!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作为她老人家的儿女,姨妈、妈妈、大舅和小舅请了同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外婆拟写了悼词,既是同族,就深知外婆一生的为人和行止;既是德高望重,就自然代表了众乡亲的公论。这位我叫爷爷的本家长辈,知道我是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就让我看看悼词哪里还需要修改。情动于衷,而发于言。盖棺定论,似乎应该有这样一个公允的评价。我的外婆一生勤勤恳恳,抚育儿孙,大半生从事农业生产,全是在操劳和忙碌中度过,直至她老人家晚年卧病在床八年,直至她老人家撒手离我们而去。我思来想去,外婆的确是中国传统女性中最普通的一位,她老人家中年丧夫,老年卧病,记忆几近全失,经历人生多少坎坷,她的确是普天下为人妻,为人母者最不幸的一位。同时,正因为这不幸和她往日里对我们无限的关爱,在我们心中,她又是普天下最伟大的母亲。所以,我在悼词中加入了“母爱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做儿女的未能报答万分之一”的话,希望外婆如地下有知,当可含笑九泉。
  外婆弥留之际没有留下一句遗言,目光迷离,口不能言,气息急促,挨到凌晨三点五十许终于西行。当时她的儿女们都在身旁,我们几个孙子和外孙也都先后赶来,来送她老人家最后一程,“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从此以后,她的孩子们不能再幸福地叫一声妈妈,给她老人家捶捶背,揉揉腿;给她老人家梳一次头,洗一次脚。我想,外婆是不想这样匆匆离去的,因为她放心不下我们,所以在二千多个与病魔抗争的日日夜夜里,她不忍离去。然而,她又是带着欣慰去的,去告诉她那音讯阻隔了三十多年的丈夫——我们的外公,孩子们都很争气,他见过面的,没有见过面的外孙和孙子们都先后或考上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正直的人。外婆虽然没有留言一句遗言,然而她对我们的教诲,她的音容笑貌,她的良苦用心,她的勤劳节俭,她的自立自强,她与病魔作斗争的毅力都深深影响着我们。每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只要想一想她老人家一生坎坷的经历,自己的那一点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八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外婆虽然离开了我们,可我们时常念起她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她爱听的秦腔戏,她爱打的花花牌,她爱用的孝顺挠儿,她拿手的金丝油饼,以及与她相关的每一个物件,乃至她讲过的每一句话都将留存在我们记忆的最深处。外婆虽然一生没有到过什么大地方,只常年徘徊在她故乡的老屋和她劳作的地头,我们做孙子的,或考上公务员,或当上大学老师,或进入国企工作,都蒙受她老人家的教育,有机会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但不论我们到了什么地方,心里都装着她老人家的嘱托,她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我不相信谁能永垂不朽,我的外婆没有多少文化,解放后也只短暂地上过一段扫盲班,但我却坚信她老人家人格不朽,坚信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对我们那种无私而无为的爱将融入我们的血液,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