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乡下乃至全国都物质匮乏,精神生活更是一片荒芜,一年半载才来一次电影队,那可真是乡村盛大的节日。乡村电影,是我们少儿时代的精神盛宴。那时侯,乡下一来电影队,喜人的消息首先在孩子们口中传播,大伙奔走相告,从中午到傍晚,十里八村山谷沟梁的人们便沉浸在晚间即将播出的电影里去了。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气,家家户户都早早升起了炊烟,小孩子大姑娘急得吃不完饭,都匆匆忙忙换上了新衣,夜幕之中乡村电影在一片惊喜之中展开了它五光十色、神妙莫测的画卷,引领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有一回在邻村东伙房演电影,那时总感觉那是一个离家很远的村子。一群伙伴太阳未落山便相约往那里赶,我那天恰好生病头晕恶心的,家里大人怕我去看电影,就故意让我吃药,喝水,打火罐……找一些事情来绊住我。我绞尽脑汁才找了个机会偷偷跑出来,门外边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考虑宋五,宋六,任四小,吉仕……他们肯定已经在电影放映场地了,所以我一出门就飞快地向西南方向猛跑,等到出了村才有点后悔。这时,四野黑魆魆的,风吹着庄稼“沙沙”作响,好像有许多鬼怪在扭动着身体,在黑暗中向我张牙舞爪地从四周扑来,我头皮一阵发麻,恐惧感油然而生。于是我想退缩返回家去,可是反身一看后边也是一片黑暗,幻觉中似乎也有许多魔鬼在向我逼近。我一来感觉回去和前进是一样的害怕,二来依然摆不脱电影对我无尽的诱惑,所以我毅然决然地鼓起一股气向东伙房飞奔。
  
  等赶到时电影已经开演了,方方正正的一块白布上战火纷飞,无数的人冲锋陷阵,许多人倒在消烟里,乱作一团的敌人举手投枪,至于是什么片子已记不清了。随后又演了一部《杜鹃山》,是一部也在样板戏之列的革命现代京剧。但是也还是比较好看的,只记得其中柯香的大义凛然和雷鸣的英雄气概,其他的也就没再深究了。
  
  那时记忆最深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那种场面和场景。那是露天电影换片的间隙,明晃晃的灯光照见了黑压压的人群,全是翘首企盼的神情,让人产生莫名的激动。灯熄了,片带沙沙转动,屏幕上又开始战斗,喧嚷的人群马上沉寂无声,为影片中的情节而喜而悲,直到片子放完,还不忍离去。
  
  那一次,归途中又下起了大雨,我紧紧跟着回村的人群,只记得那人群浩浩荡荡确实是个“大部队”。刚一爬过圪梁,就听到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啊呀,鬼来啦!”人群霎时一窝蜂地向前狂奔,我当然不敢怠慢发了疯似的追赶着“大部队”。本来就非常恐怖了,可是身边的二虎和焕青还在不停的咋呼着:“鬼啊,鬼啊,快跑啊……”我心里真是无法形容的恐慌,一不小心后脚绊在前脚上,一头栽倒了沟渠中,弄得全身泥水,我像落汤鸡似的怀着狂跳不止的一颗心,满怀委屈和惊惧终于跑回了自家的院子里。到家已是鸡叫了,虽然我受尽了惊吓,劳累和委屈,但是依然少不了挨一顿狠狠的“教训”。好多年已随风而逝,许多事已模糊难记,惟那一回看电影的情景,仍象一部黑白片子,在记忆中时时播映着。
  
  那时的许多电影不是战争片就是样板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渴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影片,记得有一部电影《柳堡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兵哥哥和小英莲的爱情也悄悄拨动了我的心弦,尤其主题歌“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的歌声总在我的梦中回响,我头一回朦朦胧胧的明白男女间还有如此神秘美好的情感。我想如果恋爱中的男女相依相偎欣赏着这部片子,那肯定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吧。
  
  现在乡村的露天电影已成了遥远的回忆,家家户户有了电视,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异彩纷呈的文艺节目。我们感谢这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电视、电脑、手机、互联网,这些现代化的工具为我们带来了方便和迅捷,年轻的一代代人幸福地享受着新世纪的美好生活。就连我也用上了电脑,在电脑上写着这些记忆,这些昔日的往事,也幸福地体会着新的生活方式。
  
  如今,当那老片子的情景再次呈现在眼前,那尘封的主题曲也会轻轻地响起。我恍然回到了从前,思绪穿越茫茫的时空,回到了繁星闪烁,月色朦胧的屯垦队,那白色的银幕上正放映着同样的电影,我和无数的观众正仰脸关注着影片的情节,为主人公的悲喜而忧伤而欢欣、而流连忘返夜不能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