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行文,总喜欢浓墨重彩铺排堆砌。心底要塞着满满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若不如此,便觉着行文无趣,淡乎寡味。然未觉察,这实则是无痛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
到后来阅历与积累渐增,觉察这一病灶,对文章总是写之,冷冻之,改之,又否定之。到这一年,写的文章寥寥无几少之可怜。然并不觉得荒废了时间。否定并修正残缺无益的东西,在新的活水注入之前,这段空窗期需要足够的冷静。
学妹问我,觉得她写的文章如何。新的事物总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才会有继续下去的勇气和动力。不幸甚至哉,我无法给出最好的评价。
“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画?”我问她。
“工笔画吧。”回答不太确定。
“我认为是水墨画,像齐白石的虾,寥寥数笔随心写意,勾勒出的不仅是行笔处的墨色部分,还是整个纸张留白处的无限意境。
写到水墨般的文章,那就是至高意境了。”
而人生尚亦如此。能写出水墨般文章的人,做人也应该如水墨一样吧。我仿佛参透了这世界一丁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中间一丁点东西,心里顿时软和得很。
要说中国的文人,尚且能称得上文人的,或者有文人存在的时代,我最喜欢民国和民国的文人。一是到这里,我不用再读文言文章,再是民国的文人,从文到人,都是淡墨的。怎么读怎么看都是淡墨人生淡墨文。
这些年读的书多是小说与杂志。郭和韩的看了不少,几乎全部。杂志嘛,偶尔买几本《南风窗》看《看天下》。但看得最多的还是《最小说》,上面也多是短篇或者长篇连载,所以看的杂志,其实也是小说。读的散文,多是七堇年和励婕的,时读时歇。读到民国的散文,其实也是无意间的。前两年书读了不少,到这一年觉得时间紧迫,甚是惶恐,长一些的文章就几乎不读了。直到无意中翻到民国十大才女的散文集,读到苏雪林的《绿天》,写得实在太美,连同英文版的我又读了好几遍。林徽因的《蛛丝与梅花》、《窗子以外》;石评梅的《墓畔哀歌》……
受到外国文学的教育影响,加上了一些“世界文艺”的“世界眼光”;又受郭韩的影响太深,要不是读到民国散文,我大约也还是一直做着“世界”和“青春文学”的梦,以为卡夫卡的孤独就是我们全部人的孤独,维特的烦恼就是我们全部人的烦恼;郭敬明四十五度角的忧伤就是我们全部人的忧伤,韩寒的三重门也必定是我们全部人的三重门。
回头品读民国的文,连带着写文的人一块品读,竟觉有羞愧之感。民国大师级的开始说起,从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季羡林,钱钟书等;到林语堂,梁实秋,梁玉春,周作人的散文也是极好的;沈从文,林语堂,郁达夫,李叔同等等。五四这一代人,他们在迟疑、迷茫、背叛、漂泊和矛盾中做人、作文。在学问事业中安身立命,在心灵跋涉中追求一种有境界的意义。坐于枝繁叶茂的花园中,或立于光线昏暗的小阁楼上,或踱步于寂寞幽长的石巷中,手捧一卷书,怡然自得,气定神闲,就连聚于茶馆中吃茶之人,也是如此的不紧不慢,举止端庄。尽管他们也豪放,在谈笑风生里,常对祖先的文明发出咒语,放荡不羁,不受拘检。
孙郁《在民国》一书中说道,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尊重文人的时代。我认为的确如此。附庸风雅附庸文人古自有之,可那些个与人文真诚地致礼握手,与文人谈心吃茶也甚觉荣耀的时代,在民国结束之时,也随之终止了。其不是在社会发展中被扼杀的,而是在社会转型初期就死掉了。市场经济把这一局面扭转得史无前例的成功。而且日显其时效性。
放眼我们的世界,浮躁,空虚,要么狂妄,要么妄自菲薄。小孩子往往脆弱得很,说不得,交谈不得,更是教育不得;青年人追求个性张扬,同时也盲目激进。生活在我们这里只是一股力,推着人奋力向上爬,踩着踏着向上爬。
沈从文先生说得极是:“要紧处或许还是把生命看得庄重一点,思索向深处走,多读些书,多明白些事情,了解人之所以为人……”
他们的文章有气度,有境界,会有心情烦闷的抒发,但不沉溺于个人情绪。没有小家子气,有天地,有岁月,有人生;有对话,有独白,有私语;有时空转逝的哀伤,有心的渴求。——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气质,如同水墨。
话又说到水墨画上去了。现如今感觉周遭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色彩斑斓鸟语花香,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可太过繁冗华重,没有了简单朴质的天然质感。说到底,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太好了。都没有闻过泥土的芬芳,怎么会知道大地的厚重。没有看过麦子是怎样长起来的,怎会知晓还有种成长叫做“拔节”,和拔节的痛。
如果说什么会让我感到悲伤,那就是想到我们的人生和生命形式。追思过去,俨然整个人生在各种力量中支撑、抗拒,消磨净尽。盲目自信,盲目前进,而更为可悲的是,我们身后的更为年轻的人,正在我们来时的路上,卯足着力气向前冲着,走着我们来时走过的弯路。我们陷入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中周而复始。不可否认,这与我们生长的社会环境有着千万种不能脱离的关系。我们最终成为这样的人,因最初我们便生活在这样社会。
孙郁的《在民国》是后来才看的。书的封面是水墨画的。初见时狠狠地吃了一惊。我毫无追随从众之意,可这跟我的看法也太出其不意地一致了。或许孙郁也认为,民国的文人都是淡墨色的。
我羡慕民国的文人,更羡慕民国那些如水一样宁静的人。他必定是从激越走向安详,必定是从绚烂走向平淡。面对大海,坐看花开花落。无所谓高低比较,亦无匆匆人流中孤身而过烙下的灼伤。自由无边,海阔天空,只有自己和自己对话;自得其乐,脱俗不羁,怡然忘怀;日月星辰,一生一世。见证一种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有不为万物所主宰的处之泰然;如老聃般清心寡欲然不留名于世。
送你一片澄静的月色,一曲婉转流畅的梦歌,亲爱的朋友。多读书吧,让它来澄清你浓重粘稠不知如何释放的血液。借用一下石评梅的话,让书的坚贞洁白,来祭奠你寂寞如枯骨的生命。
多给自己点空间吧,亲爱的朋友。热闹固然是好的,因为我们年轻。但淡墨的人生也未必不是个好的活法。
寂寞一点,冷落一点,然而同别人一样是“生存”。——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