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江水是清澈的,中秋的月色是唯美的。在匆匆流逝的岁月中,有许多关于江水的记忆,有许多关于中秋月的记忆。
18岁那年我离开家乡去到部队,人生第一次在异地过中秋。
那时,我所在的部队驻防在海口市郊区。中秋节那天,一早起来,连队通知我们这些当年入伍的新兵去南渡江大铁桥附近的河滩上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吃完早饭,我们就全副武装,在连长带领下乘卡车出发了。到了南渡江边,我们用铁锹在沙滩上挖出一个半人多深、蹲得下两个人的掩体。新兵的手榴弹投掷危险性比较大,有的人初次投弹容易胆怯,一不小心会将手榴弹甩在跟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会伤及自己和战友。因此,我们采取人站在河滩的掩体里往河里投弹的办法,即使投不远,手榴弹也会在水里爆炸,投弹的战士和指挥员蹲在掩体里便能躲过弹片。掩体挖好后,我们连的新兵们一个接着一个轮流走进河滩的掩体里投弹,其余人则集中在河堤后面等候。轮到我了,连长就站在我旁边,指导我将木柄手榴弹盖子拧开,将导火索的铁环套在右手食指上,连长一声:“预备”,我拉开弓步,右手高举手榴弹,连长又一声:“投弹!”手榴弹离开我的手掌,飞向河里。连长再一声:“叭下!”我们就叭在掩体里,只听“轰”地一声响,河里的水花溅起了数米高。
当我们连队的30多名新兵投完弹后,已是黄昏时分,我被天边水彩似的晚霞所沉醉,大铁桥上空一抹斜阳,深深浅浅描摹写意。暮色渐浓,月亮从海面上升起来了。水里的月亮妖娆美丽,江面上有粼粼光芒,如银丝飘洒在水面,河湾处平静如镜,映着一个和天上一样的圆月,海风吹来,河里的月亮变得闪烁迷离。
在月色中,我们离开了南渡江。那无边的天空里挂着一轮圆月,照着海,照着河,照彻一切,无云亦无尘。我爱这曼妙的江月。
秋日落花,逝水流红。喜欢这样把回忆一层层铺开,把回忆放在秋月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转业到梧州地委办公室工作。住在西江三路的地委大院里,出门不远的地方便是西江。这里是浔江与桂江汇合的不远处,浔江的河水混浊,桂江的河水清澈,在这里可以见到“泾渭分明”。
月到中秋分外圆。中秋节是团圆节,那时我们这些机关干部即便是出差下乡,一般情况下会赶回梧州过节。梧州人过中秋节,除了吃月饼之外,还有两个习俗:一是要吃沙田柚;二是要吃田螺。每当吃完晚饭,我会同妻儿一起走出地委大院,走到西江边赏月。
这时的月亮挂在山岭上空,将山上文笔塔倒影在河里,影影绰绰的。西江中的小岛系龙洲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江上轮船来来往往,把江中的月亮不停地晃动,合拢分开,分开又合拢。“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行走在西江边,望望天上的月亮,又望望水中的月亮,我能体会到“天光云影共徘徊”那种天人合一的感觉.这美丽的风景五彩纷呈,就像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它将人的生命点亮,丰富了我生活的内涵。
曾读过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宋诗人将款款深情,将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寄托于秦淮河的明月,使我深深沉浸于诗人笔下的秦淮河,沉浸于迷人的秦淮河月色,像一个亲切的梦,萦绕心头。
2001年的中秋节前夕,我因为参加一个业务会议,来到了南京。时隔19年,我又一次徜徉在秦淮河畔,寻寻觅觅,寻找那唐诗宋词里的秦淮河月色。
当夕阳在城市的西边慢慢地落下,月亮便挂在秦淮河的上空。这时的秦淮河畔已是灯火辉煌,流光溢彩。月光照耀着秦淮河水,霓虹灯照耀着秦淮河水,河水五光十色。河面的风,一丝一缕,轻盈如玉向我吹来,清凉如水,丝丝缕缕渗透我的薄衣双袖,润了肌肤润了心田,染一身树绿水韵在月色里。
我望着月色下的秦淮河水,碧波荡漾,缓缓向东流去。这十里秦淮河,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金陵烟雨中的秦淮河,流动的是历史,流动的是文化。在晚唐诗人杜牧的眼里,秦淮河是“烟笼寒水月笼纱”的景色,是那些娇柔女子的风姿,是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无限感慨。而在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的笔下,它是满怀的心绪,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仰天长叹。
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桑田,早已换了人间。今天的秦淮河,河水还是那条河水,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它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发着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现着明亮清澈的风光。
“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昨夜无眠,我仿佛又看到了故乡盈盈的月亮,潺潺而流的江水,依稀闻见了故乡的气息,那水那月。
2010年的中秋节前夕,我回到了故乡。那天晚上我参加完外甥女的婚宴,沿着贺江边返回下榻的利源酒店。行走在灯火通明的滨江路,皓月当空,灯光映照着汩汩流动的贺江水,月光也映照着汩汩流动的贺江水,交相辉映,引人入胜。杜甫说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是应和着思乡的心情写出来的千古佳话。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当又见到了故乡月,终于了却了思乡的心愿。
红尘千山万里路,千水即有千月,何必去念红尘的纷争。
2013年8月30日作于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