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欢江南水乡的小巷,尤其是喜欢背一个小包,撑一把纸雨伞,在下着霏霏细雨的时候,独自走在被雨浸润的石板路上,随小巷檐口泻出的细流滴落在伞上,然后耳听从檐口滑落的雨滴的歌唱声,还听它们有节奏的跳跃声,眼前的雨就会像帘幕似的飞飞扬扬,那种深远而悠长的江南水乡小巷的美丽,会随着脚步轻轻地滑进眼帘,感知小巷的含蓄与悠扬,直面她的古朴、典雅与沧桑。
水乡的小巷就是江南古镇的一面镜子,它狭长、深邃,在四季的细雨下迷雾蒙蒙,扬动着它的纤细的魅力。沐浴在朦胧的雨丝中,如有一种深藏着缠绵,并且富有一种柔柔的带来情感的感觉。小巷在流淌不息的脚步声中,伸延着、横斜着、纵随转角又纵深开来。江南水乡的小巷被众多诗人与画家誉为深沉的、幽静的和有韵味的小巷。小巷的青砖和墨色的瓦携带着薄雾轻烟。在翘起的檐角和移动的白墙间隙,会呈现出曾经的水上旧址的码头,石阶、石梯伸展了无限的古的空间,乌蓬船荡漾在水面,系着青花头巾的船娘的笑声在水波上空回荡传开。大红的灯笼挂在雨巷两边的窗口,还有神秘的吊脚楼上,透射的光似在染红迷蒙的雨丝。携手知音,在湿漉漉的伞下静听古镇小楼飘下的乐曲,又会多了一份夸张的浪漫,灯笼下仰起的脸也许会被染上古典的色彩而被自然迷醉。
走进古镇,在雨巷中就会觉得一切都是清洗过的一样,心中的烦恼会被洗净,就会抛弃凡间的世俗,从古巷中走出心理的阴影,心胸就会豁然开朗起来。在古镇的长廊下穿行,又会看到各种小吃和民俗风情的演绎和幽雅,还有本地土特产的诱惑,从中体味淳朴的民风和古镇灿烂的文化,就会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
走在江南的水乡小巷,阳光透过的小屋会在古筝的弹唱下旋唱悠悠的古韵,触景生情,幽幽的会使人想起一首诗。曾读过“雨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这首曾经被誉为撰写江南小巷的一份永恒的经典,总是会不自觉地唱响昔日爱情的悲欢离合。想到《雨巷》,走在小巷,犹如走进了诗人当年的生活。抚摸着小巷那些千百年来保存的斑驳的木门、雕花的木窗,还有石井和古木,似乎一切都是捉摸了历史的沉淀。曾经走过江南的周庄、同里、西塘、朱家角、枫泾等许多江南的古镇小巷,曾经书写和摄下江南水乡的小巷,在品味诗化的人生中慢慢悟出戴望舒这一首《雨巷》中的诗韵。《雨巷》是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而赢得了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赞赏,从此就有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翻开岁月的日历,记忆的闸门就会打开。当我们走在雨巷,触摸雨巷,就会看到《雨巷》撰写的历史背景。那是1905年3月5日,在杭州的大塔儿巷11号,诞生了一个哇哇啼哭的男婴。之后,母亲带着孩子随父亲离开杭州。这个小男孩就是戴望舒,他的父亲名戴立诚,是北戴河火车站的一名普通职员。母亲卓佩芝性格温柔,出身于书香门第,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戴望舒从小聪慧,天资过人。从记事起,母亲就给她讲《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和《天仙配》、《梁祝》、《宝莲灯》等民间故事,母子还一起打谜语、说歇后语等,母亲的教导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催生并萌芽了文学创作的兴趣与爱好。
1912年,戴望舒随全家从北戴河迁回杭州老家居住,父亲从此到一家中国银行任职。故乡的家地处在古迹斑斓的悠长的小巷,小巷从东向西蜿蜒,巷和巷横贯南北。他8岁那年入杭州鹾务小学读书。学校就在他家西南方向的一条叫珠宝巷的小巷内。他14岁入杭州宗文中学读书,而这所学校又在他家东北方向的皮市巷内。他从上小学和中学,每天都得走几条长长的小巷,他对小巷有着多么的深厚的感情,似乎闭上眼睛也会走到想去的地方。也许他太熟悉小巷了,走在雨巷的足迹,一想起便像梦一般地浮现开来,他对小巷有着深深的爱恋。
少年时期的戴望舒不幸感染了天花,毁坏了他俊逸的面容,脸上络下了一些坑洼的斑痕。这一生理的缺陷,使得少年时的他经常被同学讥讽和嘲笑,但他总是默默地忍受着。忽有一天,灵感降临,他立志想当一位作家,于是便悄悄努力,下了决心,他要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比谁都强。1922年,十七岁的戴望舒就开始投入了文学创作,悄悄写下了一些诗歌。第二年秋,戴望舒考上了民国元老于佑任、邵力子等人创办的上海大学。他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诗歌创作才能的同时,还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与思想进步的好朋友施蛰存、杜衡等一起加入共青团。1925年6月4日,戴望舒参加上海“五卅”运动,不久上海大学被封,他便进入了法国教会举办的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复旦大学前身〕一时间,他有了学习外国文学的条件,法国神甫教授他们读雨果、拉马丁、缪塞等浪漫派的经典作品,戴望舒从此喜欢上了果尔蒙、耶麦等后期的一些象征派作品。在震旦大学读书期间,戴望舒还尝试将雨果的《良心》译成了中文,开始了他的文学翻译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