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里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现在这里还是影视作品的外景地。
  7月初随旅游团来到上里古镇参观。我是摄影爱好者总是跑在团队的前面,目的是多去选择一些有历史意义场景,多拍几张照片。古镇周围有两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座平桥,石拱桥,最有传奇色彩的是二仙桥还有长寿桥,高桥等。古镇民居保存得比较完好,多为青瓦民居,街中心有宽展的戏坝子,原有的二重檐歇山顶戏楼,是川中场镇不多见的巧妙设计。
  古镇历史陈列馆尚存的文物记载,古镇初名“罗绳”,是巴蜀平原通往关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从这里到邛崃至芦山和雅安,各为一日行程。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便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这五大家庭各有千秋,很久以来就流传着“杨家的顶子,韩家的银子,陈家的谷子,许家的女子,张家的锭子”的说法。
  所谓顶子,是说杨家诗书传家,世代官宦;银子,是说韩家世代经商,积聚了大量钱财;谷子,是说陈家田产广阔,粮食丰足;女子,是说许家的女儿品貌双全,勤劳善良,持家有方,各户争相聘娶;锭子,普通话叫拳头,是说张家有习武传统,个个骁勇善斗。如此形象生动的说法,勾勒出了古镇的人文轮廓。三个女人一台戏,五大家族更是好戏不断。想当年上里的狭窄的石板街上,官场、情场、商场、农场都成了家族们的竞技场。这里能不发生有趣的故事吗?
  走进韩家大院,这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三层大院,陈列着古色古香的木质土漆家具,各式各样的雕花古床,显示了当年富豪的韩家的派头。其余几个大家族也都流传着许多故事,保存着许多古迹,张家的牛肉舖,韩家的古董店,杨家的小庄园,陈家的小木房...
  沿着古镇小河两边走了一圈,风景十分秀丽,田园,小丘,小桥,流水,处处都有来这里写生作画的老师学生,休闲道上撑着许多凉伞,摆放着桌椅板凳,供游人品茶聊天。
  小河边有几条刻在石壁上的红军标语,据当地老人讲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上里并驻扎半年之久,红军与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帮助周边的贫困农民种庄稼,红军在镇内留下了数十幅石刻标语,而今成了非常有价值的革命历史文物。
  古镇古朴,民风纯正,环境清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是芦山地震后第一个开放的旅游地。给我们留下了深深地印象。
  参观完古镇,回到旅馆,晚餐后,我们在住地的院坝里,举行篝火晚会,老年朋友们尽情地唱歌跳舞,许多当地居民也前来观看热闹。
  入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直下到天亮,为了拍几张烟雨古镇的场面,我很早就起床,提着相机出去,河里的洪水开始上涨,雨仍然在不停地下着,洪水很快将至,眼前的场面有些吓人,我只好退回旅馆。上午10时许,洪水涨上了公路,车已经出不去了。我们几十号人,都是七老八十的,只好耐心等待。中午过后,洪水开始向住地旅馆的大门袭来,我们只好爬上二楼去,水很快把楼下淹没,老板的桌椅板凳,锅盆碗罐等杂物,漂浮在天井里,很快被水冲走。如果这楼房被洪水推倒我们就没命了。导游和年轻的员工们,立即行动,把老年人一个个牵着,背着,从齐腰的洪水中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公路变成了大河,两边的居民房屋被淹,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我抓紧机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旅游团的一群老年人,在年轻朋友们的救援下,全部脱离困境,有惊无险。
  当地老年人讲这是几十年罕见的暴雨罕见的洪水,上里古镇吿急,政府的救援队赶来了,消防官兵赶来了,公路被淹,他们跋山越岭绕道而来,等了几个小时,我们的大巴才开始发动。走走停停,公路有许多处仍然被洪水淹着,抢险队为我们清除路障,车慢慢试探着前行,我在车上用镜头记录下了沿线居民房屋,庄稼被洪水淹没的场景,十分珍贵。从上里古镇到碧峰峡只有20来公里路,由于洪水把中里前后的道路淹没,我们的车整整磨蹬了4个多小时,才脱离险境,开始往山上爬,直到天黑,终于达到碧峰峡。这里地势较高,没有被洪水淹没的危险,大家才舒了一口气,放放心心地吃饭,洗澡。大家的心情放松了,睡个好觉,做个好梦,把白天的惊心动魄和狼狈不堪,抛之脑后。从四川新闻里看到江油大桥北洪水冲垮,绵阳,德阳,汶川,北川等整个川西都遭强暴雨袭击,造成洪灾。
  按我的习惯在小本子上记下一难忘的7月8日
  旅游上里古镇,
  团队被水围困;
  紧急行动转移,
  有惊无险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