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不是一个拆散别人家庭搞婚外情的女人。准确地说,小三是个男人,是我们的街坊。因为在家排行老三,年岁最小,个头也矮,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三。
小三没读多少书,高中没读完就退了学,可盘算却很精。院子里有老人说他脱了代,完全不似他老爹的老实巴交。也有更老辈的人说,他可是遗传了先祖坐贾的异禀,是个做生意的好材料。
不管大伙怎么说,反正,小三的生意做得贼精。
最早,小三下学后跟着朋友跑过广东,也上过北京,后来又流落到重庆,再后来在他老爹的软硬兼施下回家,在建新菜场卖菜。
卖菜这种营生,在街坊眼里,估计就是个混口饭吃的活路,虽说发不了大财,可也能解决温饱。可小三不一样,愣是把卖菜做成了事业。
踏入菜场,小三也经历了小菜小贩的发展阶段。但,小三还就和其他的小贩不一样。
譬如说选菜。摊贩们的菜蔬有两大来源,一是菜农的菜篮子,二是菜头的菜车子。菜农的蔬菜虽然新鲜,可量不大,而且不同菜农品种不一,同样的品种在菜色品相上差别太大,难卖。菜头也就是垄断菜市供应的大批发商,虽然数量上有保证,可品种很少,进价较高,而且折耗很大。很多摊贩看起来辛苦经营,实际获利空间有限。小三可不一样,他自己到城市周边的大棚基地亲自订购,而且只挑选那些超前季节的时令菜,尤其对菜相要求较高。虽说菜的出棚价稍高,但,扣除中间交易,仍然十分划算。所以,和菜场其他的摊贩比较,小三的菜永远卖相更好,其单价永远比其他人高,相反,他的蔬菜更为俏销。很多老客户根本就不用在菜场挑三拣四,直接到他的摊位定点买菜。
人比人,气死人。尤其是那些比小三更勤快的摊贩。要不,怎么说小三贼呢。
武汉人都喜欢煨汤,尤其喜欢煨藕汤。其实煨汤的技巧相差不大,藕汤好不好喝与藕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汉西郊的蔡甸被誉为莲花之乡,这里的莲藕长廊全国闻名。小三在这里卖藕就卖出了名堂。
小三卖藕,从不卖无名之藕。那些散户的藕多半种在田里,而不是淤泥湖中,虽说比外地的藕要好,但整体形象和胃口还是差些。小三所卖之藕,全部来自正宗的莲花湖,个大、皮薄、味鲜,煨汤易烂,汤色白腻。小三的藕在整个菜场形成了垄断之势,是煨汤主妇们的首选。虽然单价上比其他藕摊高一块钱,买家们并不计较这些,仍是趋之若鹜。一罐子汤连排骨带藕,少说也得七八十块钱,多几块藕钱基本也就可以忽略不计。小三就是摸准了买菜人的心思,自是卖得毫无担忧。
盘了几年菜,也赚了些钱,小三的脑壳又开始转溜。
诚如小三爹所言,这小子就是不安生,也不知他的脑壳里每天都在想啥。
在小三看来,虽说卖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也能赚钱,可毕竟是辛苦差事,尤其遇上刮风下雨或是霜降冰冻的日子,进货出货,买卖都十分艰难。要想轻松赚钱,还得另寻他法。
小三永远是小三,永远都是那个眼光比别人超前的小三。
当小贩们为一毛两毛钱的赚头与顾客讨价还价争执不休的时候,小三卖的是单价8块利润近40%却没有人还价的泥蒿;当大家一窝蜂模仿小三开始经营正宗莲花湖莲藕的时候,小三却早已把莲藕煨成汤装成罐头在超市出售。
这一次,大家伙对小三开始刮目相看。都说,养子育女要多读书,其实书读得再多有屁用?还不是工作难找。看人家小三,高中都没有读完,年轻轻就开始走南闯北,这才叫有出息,令人羡慕。
因为小三的这次成功,小三一下子就成了我们这条街的风头人物。以前,街坊邻居们教育子女时,老拿小三说事,诸如,无心向学、游手好闲、瘌蛤蟆想吃天鹅肉等等等等,就连小三那一米六几的身高都成了心术不正不长个的猥琐之源。现在倒好,小三摇身一变成为励志的表率。造物弄人,几十年河东几十年河西啊!
改变最大的当属小三他爹。眼见得儿子在菜市场做得风生水起,老人家拿出自己养老的积蓄,为儿子在菜场中间开了一家熟食超市,专门经营小三自己卤制的菜品。
要说这卤制品,走遍整个建新菜场,还就数小三最有特色。有人说,小三的牛肉里添加了罂粟壳之类容易成瘾的作料,也有人说,小三的汤锅里含有致癌的麻辣底料。不管外人怎么议论纷纷,小三的卤制品超市每天可是人头攒动,货品都一一兑现成一沓沓真金白银。
说话最硬气的还数小三他爹,我儿子这么些年走南闯北可不是瞎混的,手艺才是硬道理。小三他爹这话可没说大,菜场周边也有卖卤菜的,无论风味还是看相,没法和小三相比。同行竞争自然是流言众多,小三硬是撑过了沟沟坎坎,凭的自然是手艺。
不过,小三不这么认为,做生意还得讲良心。从他踏入建新菜场卖出第一把菜开始,他从没使过坏心眼。短斤少两,以次充好,那可是小三不屑的下三滥。至于卤制品店卤料中的秘密,小三自不会外泄,可他敢经受检验。区卫生、检疫、城管各部门都曾根据群众举报彻查过卤制品店,结果,每一次反而为小三做了最好的广告。
同住一条街,自然会沾到很多光。只要新鲜菜上市,小院里每家都会提前从小三那里尝到口福。店里的每一种卤制品,街坊理所当然称为第一批试客。这么些年,小三从没收过大家伙儿一分钱,以至于大家都不好意思到小三店里光顾。虽说街坊邻居门对门户对户的,毕竟做生意也不容易。小三爹一番话打消了大家的顾虑。我落难时,大家仗义相助,真正是从自家饭碗里省出粮食来接济我们。现在小子生意做大了,自然得知恩图报。又不是过粮关,见外倒显得生疏了。只当换个口味尝个鲜,小子有这份心,就当大家伙多养了一个娃。
确如小三爹所言,我们这条街的住户们那可是非常亲热,这么多年真可谓风雨同舟,一家有难,众人支持。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邻里关系在今天冷漠的城市交往中已成为非常稀缺的人际资源,弥足珍贵。
卤制品店走上良好的发展轨道,小三的脑壳似乎又开始活溜起来。
就在小三爹猜得没有头绪的时候,电视台到小三卤制品店采访来了。这一次,与卤制品经营恩怨无关。原来,小三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的义举被电视台从网友的微博中了解到,进而实地采访报道。一时间,小三又成了街坊乃至整个县城的话题。
这就是我们的街坊,一个掉在人堆里就无声无息的小三。但,他就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这条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