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长一段时间里,心情懵懵懂懂,焦虑、心浮不安,学习是进步还是后退?一天天下来随着事态起伏,总是感觉自己在惊涛骇浪中逆风而行,没有一丝快感,前方茫无所然,哪里是边际很难辩出方向!
生命的日子一段段起起落落,有时虽清苦孤寂,但总会保持一份静谧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不管前方的路是迷茫还是灿烂都无所谓,能有生存与学习的环境又何劳去伤神。总喜欢于夜幕孤灯下,品读一本好书或与古代先贤做着心与笔下的交流。
也承认自己为这不争气的手与心去呕气叹息!从此好像与这绘画再无深厚的缘分,画过了都不想再看第二眼,心寒!生命的流逝这样陪伴着满屋堆积的书籍与纸砚数年;临习读书,反反复复,但还是找不到自己真实的笔墨语言。每到此时就会想到《八大山人传记》的几句话:“他承认自己喜欢徐渭、喜欢周之冕、陈淳、沈周,但是现在却被他们的画紧紧的框住了,怎么也跳不出来,于是他火了,把手中的笔狠狠地折断,把桌上的画纸愤愤地撕成碎片,几天不看也不动笔”。每当读到此时泪已满面,这种愤恨忧伤的感触怎么与古人的心境那么吻合呢?
其实我想绘画应为真而写,才能得其真髓。古人讲:“一切艺术都要追求玄外之想,这才是真意,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意和好多生活的事情对我此时的心态来讲,又好似陶渊明的那句心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或许自己真的该调整了,承认自身欠缺的太多,除了笔墨的功夫外,人格的锤炼和思想修养的问题也尚未解决。程大利老师说过:“人品既高,气韵不得不高,前贤们验证了,所谓陶冶灵性,因为灵性的人的趣味,决定着画面的格调,所谓格调是人格学养在笔力、墨韵章法、款印中的自然流露,是技术与人格的总合”。道理虽明白,但自己最近是怎么了呢?总也理不开头绪,接触一些外境心即有些散乱,沉浮不定。绘画是孤独寂寞的历程,它不应含功利的色彩,才会有大成。但它又不能失去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理解与激情!
感觉自己迷失了太久了,此时真想去山中,可以想像自己穿梭在林木丛中,倾听鸟儿啁啾的鸣叫,以及那潺潺流过的溪水,去感受那份山川的逶迤与豪迈,让心置于这空灵的大自然中,来释放自己的那份郁闷的情结,让昨日的一切都随风隐逝,心与万物相融,去找回那个自己真实的自性!